
文|孙玉良配资宝app官方网站
把父亲接到北京厚德养老院陪我一同“北漂”20多天了,父亲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,吃饭、睡觉、练八段锦、扭秧歌、围着办公楼散步成为他的生活常态。想姐姐、妹妹了,就通过微信视频聊几句。感觉父亲的精神状态比以前好了许多,再也不寻死觅活了。要知道三年前母亲去世的时候,父亲接受不了这个事实,抑郁到精神崩溃的边缘。我辞去工作陪了父亲接近三年,不得已带他来到北京一起“北漂”,是尽孝也是生活所迫。

在这个崇尚个人自由与利益最大化的时代,\"孝\"这个字眼似乎显得有些陈旧。然而,对于我而言,孝不能说是“陈旧的传统”,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价值认同。我是受中华传统孝文化教育的一代人,受毛主席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人,不信西方自私自利那一套,不与精致利己主义者为伍,对孝道的坚守与践行,我觉得对男人而言,是责任也是义务。我在北京有一个圈子,圈子里有田有军、刘海军、刘训香等人,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孝子、孝女,不孝的人,是入不了这个圈子的。

在我的人生中,有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。母亲在世时,我总以为来日方长,尽孝的机会还有很多。直到母亲病重,我才恍然醒悟,却为时已晚。八个月的病榻陪伴,成为我与母亲最后的相处时光。如今,我仍常常在梦中见到母亲的面容,醒来时心中满是愧疚与思念。“子欲养而亲不待\",母亲不再给我这个机会了,这句话对我来说不再是古语,而是切肤之痛的人生体验。

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遗憾,让我下定了决心,不能再让同样的遗憾发生在父亲身上。当大多数人选择“忠孝不能两全”,将年迈父母留在家乡独自打拼时,我通过舅舅、姐夫等亲戚反复做工作,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:带着父亲去“北漂”。父亲也最终同意了与我去北京,这是令我非常高兴的一件事。

通过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院长李笑天的介绍,我在北京厚德养老院找到了一份工作,在这家养老院担任副院长。这是一份两全其美的工作,可以一边在养老院工作,一边照顾父亲。在这家养老院,我恢复了“我给老人添个菜”公益活动,联系了许多爱心人士献爱心,弘扬孝道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。每天工作结束后,我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父亲,陪他聊天散步,关心他的饮食起居,晚上的打卡地是旧县广场,陪他去与这里的乡亲们扭大秧歌。养老院的其他老人常常夸我“孝顺”,每当这时,父亲脸上总会露出自豪的笑容。

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,多少人以工作忙碌为理由,减少了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;多少人以经济压力为借口,推迟了尽孝的责任。但我认为:只要心中有爱,总能找到尽孝的方式。我的收入并不高,生活上常常捉襟见肘,需要朋友接济,但这并不是可以不孝的理由。办法总比困难多,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就可以了。孔子说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,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,更是精神上的陪伴与尊重。在厚德养老院,我不仅照顾父亲的日常生活,更注重与父亲的情感交流,让父亲感受到自己仍然被需要、被重视。母亲去世了,他并不孤独,还有儿子陪伴他,值得他牵挂。

孝不在于言辞华丽,而在于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守护。王阳明讲“知行合一”,这种境界一般人真做不到。说一套做一套是许多人的思维习惯。我认为“知行合一”是对的,虽然我也无法做到完美,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。我是坚决反对西方精致利己主义思维的,我坚信中华传统孝文化不是迂腐的包袱,而是维系家庭温情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。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,孝道文化更有着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时代价值。人生最大的悲哀,莫过于失去后才懂得珍惜。尽孝不能等待,爱的表达需要及时。我始终认为: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孝道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,是我们不该丢失的宝贵财富。
利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